【EF遊學團】如何將抗拒轉化為成長契機
/)
作為教育工作者,我們理解中小學生抗拒出國遊學的背後,往往隱藏著對未知的焦慮、分離不安或自我效能感不足。家長的角色不是強迫孩子「克服恐懼」,而是搭建「心理鷹架」,將抗拒轉化為成長契機。以下提供五個方向及策略,讓家長與孩子嘗試一下:
---
一、解構抗拒根源:從「行為表象」到「心理需求」
先以問題形式,引導孩子表達真實擔憂。常見抗拒原因包括:
- 認知偏誤:誤以為「英語不好會被嘲笑」或「必須要英語很好才能在外國生活」(可播放各國口音影片釋除孩子疑慮)
- 依附焦慮:擔心父母不在身邊無法入睡(讓孩子開始嘗試一個人入睡)
- 控制感喪失:厭惡行程全由大人決定(家長先訂下國家,再與孩子共同決定哪一個遊學城市)
---
二、創造「可控陌生感」:分階段暴露練習
運用行為治療中的*系統減敏感法*,逐步增加挑戰:
1. 情境模擬:角色扮演點餐失誤、模擬搭錯車等應如何處理
2. 短程分離:先嘗試三天兩夜本地營,培養「分離-重聚」的記憶,亦視為獨立自理的挑戰
3. 文化漸進:晚飯時間一同觀看目的地YouTube影片(如「倫敦日常」、「澳洲生活」),討論有趣細節,提前把海外環境印在孩子心內
---
三、轉化焦慮為期待:敘事治療的應用
協助孩子改寫內心劇本:
- 恐懼清單具象化:將「怕迷路」具體化為「記住3個地標+保管好聯絡卡」
- 成功經驗移植:回憶過去克服挑戰的事情(如第一次游泳),強化「我有能力適應」的信念
---
四、家長的情緒示範
神經科學研究顯示,孩子會鏡像父母的焦慮。家長應:
- 避免矛盾訊息:不說「媽媽也好擔心,但你要勇敢」,因為只會令孩子更焦慮
- 示範問題解決:帶孩子一同了解課程,在孩子面前向遊學顧問查詢孩子的恐懼與擔憂,展現「未知其實是可被管理」
---
五、建立「安全基地」儀式
- 自製安心包:放入家庭合照(背後寫鼓勵小語)、氣味手帕(噴媽媽常用香水)
- 家長也遊學︰如家長有時間,也可考慮與孩子在同一城市或附近城市遊學,讓孩子知道家長與他們一樣,在踏出自己的舒適圈,擁抱未知
- 成長儀式:出行前埋下時光膠囊(例如︰寫下擔憂信件),回來後對比實際經歷
---
關鍵原則:抗拒不是障礙,而是教育的切入點
與其說服孩子「遊學有多好」,不如將準備過程轉化為「自主能力培養計畫」。當孩子親自參與,擬訂遊學物品清單、挑選港澳手信予海外寄宿家庭、自行收拾行李時,抗拒會自然轉為主動權。重要的是保持「15%挑戰法則」——讓孩子面對85%熟悉感+15%新刺激,在安全邊界內拓展舒適圈。
真正的成長不在於「去成了哪個國家」,而是透過應對抗拒的過程,讓孩子學會如何將恐懼轉化為行動方案,這項能力將遠比語言提升更影響深遠,更有成長價值。